小城故事多|贺兰山的前世今生
(撖学东)
在中国的众多大山中,贺兰山并不太出名,但它是其中少有的几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之一。贺兰山南北绵延220多公里,其中石嘴山市域100余公里。贺兰山东西宽约30公里,最宽处约60公里。进入石嘴山市后,更是山体雄伟,气势恢宏,若万马奔腾,生生不息,成为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。
贺兰山还是我国一条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。它不但是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,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,也是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。由于山势阻挡,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,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,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,使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,东部为半农半牧区,西部为纯牧区,对宁夏平原发展有着显赫功劳,亦被称为宁夏人民的“父亲山”。
航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项目。记者 赖盛龙 摄?
史记贺兰山
贺兰山在汉代被称为“卑移山”,北魏时期郦道元记载为“画石山”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记载:“弘静,开皇十一年置,有贺兰山。”这是贺兰山第一次出现在正史典籍中。为什么在隋代这条山脉定名叫贺兰山呢?唐人李吉甫在《元和郡县图志·卷四·灵州·保静县》中说:“贺兰山,在县西九十三里。山有树木青白,望如駮马,北人呼駮为贺兰。”后世相沿其说,还引申出阿拉善山之说。据《府志》载:“在县(平罗县)西北六十里,番名阿兰鄯山,(北边备对)云:‘山之草树,远望青碧如驳马。北人谓马之驳者曰‘贺兰'。自非盛暑,巅常戴雪。水泉甘洌,色白如乳。山口多寺,皆元昊宫殿遗墟。断壁残垣,所在多有。'”另一说法是西晋时期,匈奴“贺赖部”曾经驻牧于此山麓,他们用部落名“贺赖”来称呼这条山脉,后口传为“贺兰”。“贺赖”,源自《晋书·四夷列传》对匈奴“北狄”的记载,“其人居者有屠各种……贺赖种……凡19种”。宋代历史学家胡三省在《资治通鉴音注》中说:“兰、赖语转耳。”当代山西学者殷宪研究确证,贺赖是破多罗、破多兰简称“多兰”之名的口语音转,又异译为“贺兰”等,均为鲜卑族支破多罗部族名和姓氏。一座大山,两种说法,且都能从历史文献中找到明确记载。孰真孰伪,尚需进一步加以考证。
物产贺兰山
贺兰山自然资源丰富。有高山灌丛草甸、落叶阔叶林、针阔叶混交林、青海云杉林、油松林、山杨、白桦、油松、蒙古扁桃等665种植物和山地草原。其中,分布于海拔2400米至3100米阴坡的青海云杉纯林带郁闭度大,更新良好,是贺兰山区最重要的林带。还有马鹿、獐、盘羊、金钱豹、岩羊、石貂、蓝马鸡等180余种动物。1988年,国务院公布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保护区,面积6.1万公顷。
另外,煤、硅石、黏土、白云岩、石英石、石灰石、铁、金、铜、铝、方解石、辉绿岩等矿产资源储量也相当可观。
20世纪50年代,国家先后派出勘探队普查煤炭资源,在贺兰山发现蕴藏超过40平方公里、贮量约15亿吨的煤炭资源。特别是汝箕沟的“太西煤”(因位于“煤都”太原以西而得名),以其低灰、低硫、低磷和高发热量、高比电阻、高机械强度、高精煤回收率、高块煤回收率、高化学活性的特性而被誉为世界“煤中之王”。
“一五”期间,国家把贺兰山北部列为全国新开发的十个煤炭矿区之一。1965年,煤炭部在大武口成立了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,来自陕西、山西、甘肃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十多个省市的2万多名干部职工,离别了家乡,奔赴贺兰山,参加国家在宁夏首次投资的煤炭工业基地建设。
当时,贺兰山开采的煤炭,不仅保证国家建设需要,还为当地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提供了动力,改变了石嘴山乃至宁夏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,又因煤质优良、燃烧无烟而远销海外。因煤设市的石嘴山市一度成为宁夏工业的先驱和摇篮,在千百年来依靠农业成就“塞上江南”的宁夏平原上,闪闪发光、熠熠生辉。
岩画贺兰山
贺兰山是古代匈奴、鲜卑、突厥、回鹘、吐蕃、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、生息繁衍的地方,并且遗留下许多人类文明的痕迹,最著名的当推贺兰山岩画。这些先民们把生产、生活的场景凿刻在岩石上,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,再现了当时的审美观、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。
文章来源:《机械强度》 网址: http://www.jxqdzzs.cn/zonghexinwen/2021/0402/550.html